攝影師王久良拍出紀錄片《塑料王國》,披露了各國廢舊塑料進口到中國后,被以粗放的方式進行回收處理,繼而引發了部分地方環境嚴重污染的現實,引發關注。(12月22日《新京報》)
這樣的一幕令人無比糾結,在國外被棄之不用的廢舊塑料,進入中國后被以粗放的方式回收處理,結果引發的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并終損害公眾的健康。然而由于“塑料王國”的巨大產業鏈條,解決了很多底層人員的生計問題,并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從尋求經濟指標的地方政府,到為謀生路的從業者,再到追求暴利的地痞流氓,使得尋求改變極其不易,取締既需要很大的決心,更無以實現從根本上的治理。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躍升為第二,在發展質量上,不能只建立在代加工、粗加工和鋼筋水泥的基礎上。“8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中國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真實體現。犧牲了環境,耗費了資源,卻獲得很少的利潤。如果不改變這樣的狀況,那么在路徑依賴之下,中國的發展方式就很難談得上轉型。
因而創新就成了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當前無以回避的選擇。改變“塑料王國”的困局需要有危機意識,更要有創新意識。拍攝這樣一部作品,讓我們在窺視一個行業的同時,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要從根本上消除“塑料王國”的標簽,轉型和提質是不二的選擇,也是“新常態”直接的要求。
我們不輸出垃圾,但我們也不應引進垃圾,更不該制造垃圾。垃圾王國也好,塑料王國也罷,都是粗放化中國的真實寫照。以此為鏡,才能在創新求變中突破自我,并因之鑒照歷史,反思現實和憧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