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用來裝廚房垃圾的可降解垃圾袋,以及“實名制”門牌號標簽。
杭州拱墅區昨首次試點垃圾分類實名制
垃圾袋貼上門牌號
哪一戶做得好還要貼五角星
有居民表示:扔個垃圾也要貼標簽,是不是管得太寬?
昨天一早,在杭州大關街道翠玉社區德勝新村南小區,社區分管城管的工作人員張姐來到垃圾房旁,從綠色的廚房垃圾桶里,挑了幾袋垃圾,打開垃圾袋口,輕輕抖動,翻看里面的垃圾——魚骨頭、柚子皮、剩菜剩飯,別無它物。隨后,張姐在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下這袋垃圾的出處和檢查的結果。
這是翠玉社區試點分類垃圾實名制的第一天,張姐用鼻子和眼睛檢查各家垃圾分類的情況。所謂分類垃圾實名制,就是社區發放的廚房專用垃圾袋上,貼有每戶居民家的門牌號標簽。因此,誰家今天扔出了什么垃圾,有沒有認真把垃圾分類,搞得煞煞清爽。
最近,翠玉社區都在忙著搞垃圾分類實名制:印制一批標簽、把標簽貼到廚房專用垃圾袋、在標簽上手寫上居民家的門牌號。
籌備完這些事情,前天,張姐將貼了門牌號標簽的廚房專用垃圾袋一戶一戶地分到德勝新村南2幢和7幢的居民家中。這次參加垃圾分類實名制試點是這兩幢樓4個樓道的52戶居民。
分發這些貼了門牌號的垃圾袋,張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為了垃圾分類,政府給居民每月都提供廚房專用垃圾袋,每一包是38個。沒貼標簽之前,大家還蠻喜歡領的,一看送上門的是貼了自己門牌號的,好幾戶人家都不太愿意接受。”張姐等人好說歹說,反復和這些人講解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他們才領走自家專用的垃圾袋。
“是否會按要求將家里的垃圾分門別類地打包扔出,說實話,我們自己心中也沒底。”張姐坦言。
垃圾分類在杭州搞得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拱墅區城市管理辦公室推出了10個垃圾分類的試點小區,包括湖墅街道清水公寓、米市巷街道錦繡新村和錦繡家園、小河街道協安景上等。試點小區經過各街道精選,前期重點宣傳,連保潔員都是精挑細選,特別培訓過,所以,這些小區一試點,效果還不錯,居民對垃圾分類知曉率和配合率都不錯。
今年國慶節前后,拱墅區對垃圾分類“擴大試點”,從10個“試點小區”擴張到86個 小區,翠玉社區所在的小區也在這批“推廣小區”里。
在規模龐大的推廣階段,諸多問題來了:有的居民嫌垃圾分類麻煩,照常將家里垃圾混裝一起扔出去;有的領了廚房垃圾袋,卻照樣用不可降解的垃圾袋裝廚房垃圾;垃圾分類的垃圾桶是指定安放的,有的居民不愿多走幾步路,直接將垃圾扔在樓道口,衛生環境搞得還不如原來的……
對此,社區基層工作人員頭都大了。
拱墅區城管部門開始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大家分析是不是“對居民還沒有有效的獎懲機制”。
于是,垃圾分類實名制的點子誕生,用這個法子“促使”甚至“迫使”居民提高垃圾分類的自覺度。
跟剛開始搞垃圾分類一樣,由街道挑選一兩個社區試點。翠玉社區緊貼著浙工大的后門,位于上塘路和德勝路交叉口,這里是一個老小區,規模不大,由幾棟多層樓房組成,剛剛進行完庭院改造,小區很整潔。但是,前期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卻不理想。翠玉社區有幸入選,而該社區德勝新村南的2幢和7幢則喝到垃圾分類實名制的頭口水。
各家垃圾分類好壞還要張榜公布
說干就干。垃圾分類實名制施行起來,社區還是要給點力的。
德勝新村南2幢和7幢的每個樓道,都掛了積分榜,內容有樓道里的每戶人家(從101、102依次),每日(1日、2日依次)分類垃圾情況、規定扔垃圾的時間和監督員名字。
昨天是垃圾分類的實名制實行第一天。可能是居民使用貼了門牌號標簽的垃圾袋還不多,張姐很快就完成抽查,不過抽查的結果還不錯,“打開幾袋垃圾,分的還不錯,裝的都是廚房里的東西”。
到昨天傍晚,“僅有5%的居民扔出實名制的袋裝垃圾,總體而言,居民的接受程度還不高,廚房垃圾分類效果不理想。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實名的袋裝垃圾袋)一天天多起來”張姐說。
張姐等人每天要對試點的兩幢樓的幾個垃圾房抽查三次,時間段和居民扔垃圾的時間段一樣:早上7時到8時30分、中午12時30分到下午1時30分、晚上6時30分到7時30分。
然后,抽查結果每天公布在樓道里張貼的積分榜上,用紅、黃、綠進行評分,分類正確率在80%以上的家庭貼綠色的五角星,分類正確率60%到80%的家庭則貼黃色的五角星,分類正確率40%到60%%家庭貼則紅色的五角星,每月月底進行考評,看誰家拿的五角星最多。
“有點像幼兒園小朋友,做得好的才有‘星星’獎勵”張姐說。
“每天翻垃圾袋查分類情況,很臟很臭,怎么受得了?”記者問。
“那也要查,國外像日本,花了很多年,才讓全民做到垃圾分類,這個只能靠大家慢慢宣傳,慢慢改變大家的生活習慣。”張姐說。
昨天下午4時許,記者在德勝新村南隨機采訪了幾位居民。
“(垃圾分類實名)搞不長久的,把家庭門牌號放在垃圾袋上,感覺很不好。”一位姓王的大爺說。
“那我家晚飯吃了點啥,不是都被別人知道了,萬一,里面有什么不好東西被翻出來,太難看了,這樣搞一點隱私都沒。”旁邊的一位胖胖的大姐插話道。
“不是我們不想搞好垃圾分類,主要是我們(對垃圾分類)還沒習慣,老小區嘛房子小,家里特意多擺幾個垃圾桶,覺得有點擠”該小區的許大媽表示。
垃圾分類實名制
要居民自愿
據悉,為了搞好垃圾分類,杭州市財政核定,給試點小區每戶30元、推廣小區每戶20元的財政補助。“資金偏低,直接影響到社區獎勵激勵機制的效果。”一位負責推廣垃圾分類的社區工作人員認為,“現階段,除教育勸導外,消除居民不配合行為還沒有行之有效的制約措施,致使垃圾分類工作投放、分類正確率的提高難度大。”
他覺得,嘗試實名制垃圾分類也是辦法之一。
不過,拱墅區的垃圾分類實名制試點目前遭到一些社區“抵制”:某社區分管城管社區干部一摸底,就聽到居民大片反對聲“我們扔個垃圾,你都要給我們貼個標簽,是不是管得太寬?”于是,該社區放棄這個“嘗試”。
對此,省社科院社會學專家楊建華認為,“垃圾分類是一件好事,符合現代社會所倡導的環保、節能、低碳,作為居民應該積極支持、參與,作為社區應當積極鼓勵、引導。同時,社區作為一個居民的自治共同體,其體現的是自治原則,在處理公共事務時要體現居民的自愿性。即便是垃圾分類這樣的好事,如果要貼上標簽,張榜公布,實施準實名制,除非是得到絕大部分居民的支持,否則就違反其基本原則,強制性實施的做法值得商榷。”
楊建華建議,“中國老百姓傳統觀念里,沒有垃圾分類,因此,要他們改變生活習慣,接受垃圾分類,這件事的推進要慢慢來,社區做的更多應是上門引導,可以說用苦口婆心、入情入理入心的宣傳,讓居民能自覺自愿地接受、改變,這樣,垃圾分類才能取得長久、良好的效果。”
垃圾分類宣傳
各有妙招
拱墅區米市街道錦繡社區有一個越劇隊,她們自編了“垃圾分類好處多”的越劇唱段在小區傳唱,幫助推廣分類垃圾的知曉度:“垃圾最好分分類,廚房垃圾歸一類;垃圾分類好習氣,一點力氣也不累。”
清水公寓是一個年輕人比較多的小區,社區通過短信、網絡等平臺來宣傳,還通過小區共建幼兒園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讓小朋友來影響家長,給垃圾分分類,據說效果不錯。
香吉公寓則是利用小區內部資源,在樓道內的電視上播放垃圾分類的宣傳動漫;盛德嘉苑則在物業的配合下,開展垃圾分類有獎競賽等現場交流活動,提高居民的分類意識。